“是你让我变回女生!”学生一张贺卡,令杭州三位老师做出特别决定
最近杭州降温,很多人都被冻着了,不过鹿姐姐没有,因为看到了三张援青支教报名表,心里感觉暖暖的。
这三张支教报名表,来自杭州滨江区3位初中老师——长河中学语文老师郭燕、浦沿中学英语老师来燕红、高新实验学校数学老师杨斌。
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递交支教报名表了。一年前,他们报名支教,经过选拔考核成为了浙江省援助青海海西州第三批干部人才队伍中的一员,到德令哈一中任教,期限是一年半。也就是说,本来再过半年,他们辛苦的支教生涯就要画上句号。然而,三人却主动申请再支教一年半,于是有了鹿姐姐看到的那三份报名表。
“因为当地很多家长都希望我们留下来,我们三个也舍不得走。初中三年,我们不想把带到一半就放弃这些孩子,至少能带完一届学生。”来自高新实验学校的数学老师杨斌说。因为近一年支教教学成果显著,今年9月,他被聘为海西州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兼职教研员。
△高新实验学校数学老师杨斌
三位老师坦言,虽然已经在高原生活了一年,但始终无法完全适应那里的生活,缺氧、流鼻血、失眠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决心延长支教,说白了就是因为三个字:舍不得。他们舍不得德令哈的孩子,舍不得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
△左起第三为郭燕
郭燕老师记得,那是她到德令哈后的第一场大雪,刚好七年级的第一学期。那天小朋友们和她从图书馆自学结束前往快餐店。吃完饭离考试还有些时间,校门还没对学生开放。作为老师的郭燕从侧门进了校园,那些一路跟着的孩子在她推门进入的瞬间在身后喊:“老师,别丢下我们。”那时候她的心里就有了延长支教的念头。
她还给鹿姐姐看了一张贺卡,是班上一位女生今年教师节送给她的。
这位叫小梅的女生,清楚地记得当天是郭老师带她们的一年零十几天,也是她们陪郭老师度过的第二个教师节。她特地写贺卡给郭老师,是因为:“您教会了我很多,也让我改变了很多。从6岁开始,我的衣柜里没有一件裙子,或是少女心的衣服,而且巨讨厌粉色,现在倒是慢慢变回了女生的样子。”
小梅说,郭老师是她一直以来最怕,但也是最值得她骄傲的老师。因为郭老师教会了她自信,也让她长了见识。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里,一个不讲理的男生和郭老师吵了起来,男生骂小梅等同学没素质时,郭老师说:“你可以骂我,但不要骂我的孩子。”站在一旁的小梅听了很震撼,她在贺卡里写道:“虽然我很少和你聊天说心里话,可那天您的那句话,在我心头回响了很久。”
小梅在贺卡上写的最后一行字是:希望老师们可以看到我们走进高中的门。
再遥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温情的传递,再恶劣的环境也会被爱心征服。郭老师和她的两位同行很想实现小梅他们的愿望,哪怕一路走来困难重重。
原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远赴贵州省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的事迹,已经在全省广为传播。滨江的这三位老师,虽然默默奉献,但却同样用“师者”的爱心和责任,为边疆地区孩子点燃了梦想与希望,也展示了教育人的初心与责任担当。他们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
缺氧、失眠、流鼻血……
初到德哈令挑战不断
来到海拔3000多米德哈令,对于南方老师而言最难的是适应环境。
“刚到德令哈那会儿,我常有高原反应,上课上一半,常常会大口喘气,喉咙充血疼痛。”杨斌老师回忆说,为了学生的学习,他硬是坚持上课。一节课下来,总感觉比在杭州更加疲惫。由于高原反应,他的肠胃和睡眠也经常出问题。
还有吃饭问题,因为海拔高、气压低,饭菜总是烧不熟,每顿饭只能高压锅蒸着吃。“刚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没想到“蒸”,只能硬着头皮吃着半生不熟的饭菜,“那时我在网上买了一箱辣椒酱,吃饭全靠它了。”杨老师打趣儿说,“就是贵了点,不包邮。”
来燕红老师也吃了不少苦头。“刚开始来这里,我想到会有高原反应,但没想到会这么强烈,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流鼻血了。”来老师说。缺氧、天气干燥、水质硬化对支教老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
泡图书馆、做亲子活动,
改变孩子改变家长
除了严苛的自然环境,让来老师倍感压力的还有学生成绩:“当时,我带的两个班上,100多位学生当中差不多有30多人英语成绩不及格。”
来老师说,“这些孩子虽然有时候爱开小差、发言不积极,但都很淳朴,也很好学。”
为提高孩子们的成绩,来老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和家长、孩子们做朋友。在来老师的带领下,班里的孩子有了许多“第一次”的体验。
比如,刚到班上,她就成立了家委会,并推选出会员、安排各职务。在这之后的短短时间里,她发动家长,和家委会一起精心策划和组织了第一次亲子活动,随后,还组织了家长会、“亲子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家长与孩子,同学和同学间的距离。
还有第一次“家访”,这也是后续教学中,来燕红一直坚持的,“一个学期每户家庭至少去了三次。”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寒假过后的那次家访,他们把第一次测试中,成绩优异孩子的奖状、奖品送上门,这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家长的一份肯定。
有学生给她写了封信:“我很喜欢您。虽然我偶尔会不小心在英语课上睡觉,可是我很喜欢上英语课,因为你,英语课变得简单,不用那么费脑子了。”
也有家长特地给她发了短信:“要不是那天我去学校见你们,我都有把他放弃的心了,就你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们这次是幸运的,碰到了你们几个好老师,老师你辛苦了。”
◆ ◆ ◆ ◆ ◆
与来老师一样,郭燕老师到德令哈后就一直在思考:“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发现,班里有些孩子虽不是留守儿童,父母却多是忙于工作而疏于陪伴的。“曾有孩子,来上课时书包里备着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放学后直接去亲戚家住宿。”郭老师说。
德令哈的教育资源不及东南沿海,孩子们没有多样化的兴趣班,当地也缺乏博物馆之类的场地,“那边孩子课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为此,在日常授课同时,郭老师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不但要教孩子们怎么学,还要教孩子们怎么玩!”
“玩”是有意义的玩,初衷是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一步从泡图书馆开始,每周末,她组织孩子们一起在图书馆自习、阅读课外书,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逐渐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
不但带孩子,也带动家长,郭老师还搞起了当地不多见的亲子活动,领着家长孩子们去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户外烧烤,去门源看油菜花,邀请自己的大学老师黄岳杰从杭州飞到德令哈,为孩子们朗诵海子的诗歌……
回忆过去的一年,郭老师有说不尽的不舍与感动。“在德令哈的日子,与其说是我陪着他们,不如说是他们陪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好在有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吃饭、一起谈天说地,让这几百个支教的日夜有了色彩。
现在,郭老师的手机里还留着孩子们发来的消息:“老师,今天又去了图书馆,还去吃了我们最爱的重庆小面,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等你回来一起吃。”
一人援青,全家援青
离家几千公里,当这群支教老师冲锋在前,默默为支教付出的,还有他们的家人。
说起家人,杨斌眼眶有些微微湿润:“孩子平时话不多,非常懂事。”在他援青期间,有一次孩子无意间看到母亲手机中和杨斌的聊天记录,知道爸爸在德令哈生活受了很多苦,偷偷地抹起了眼泪。杨斌支教这年恰逢孩子中考,远在德令哈,除了打电话鼓励外,无法给予更多的帮助,孩子却一直表示理解,并支持爸爸的工作,希望他能保重身体。
对来燕红来说,来到德令哈支教,她心里最放不下的,是两个孩子:大女儿在杭州学军中学读高中,小女儿在白马湖实验幼儿园就读。支教以后,来燕红7点半左右回到宿舍,小女儿9点前要入睡,两人很少有时间交流。今年暑假过后,在回德令哈前夕,小女儿跟来燕红撒娇:“妈妈,我不要去读中班,我读中班了你就要走了。”
“三年以后,她们就一个读大学,一个读一年级。在她们成长的重要时刻,我不在身边,如果说一点不记挂,那是假的。不过,好在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安心支教。”来老师说。
“开学了,有点兴奋、有点伤感,很高兴重上高原看到了久违的孩子们,离开一个月,还是有点想念。很遗憾又离开了两个宝贝,使你们缺少了妈妈的陪伴。”这是来燕红回到德令哈之后的一条朋友圈,她说,虽然暂时离开了自己的小家,但是在德令哈,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孩子在等着她。
这个支教故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毫无疑问,会温暖德令哈孩子一个冬天,甚至更久。
鹿姐姐荐读
文:沈蒙和
编辑/制作:沈蒙和 姚琼